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确定缺席本 次峰会,中 国希望从纽约峰会中取得怎样的成果?中国将如何推进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?是否能探出明年巴黎气候峰会上中国会支持/反对怎样的决议? 9月16日,下周二,北京时间晚上9点(美国东部时间上午9点),欢迎加入我们的实时推特讨论,与清华—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专家王韬共同讨论。 王韬,气候与能源领域的专家,在 清华—卡 内基全球政策中心负责中国气候与能源政策项目,尤其关注非常规石油与天然气、交通政策、电动汽车领域。 如何参与 中国决策者正在筹划下一个五年发展计划,中外对话就此采访了众多领域内的专家人士,询问他们希望在中国新的发展蓝图中看到哪些内容。 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,政府着重把精力放在提升大型河流和湖泊的防洪标准上,其中下游流域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的河流和湖泊更是重 中之重。过去四 年,中国修筑了大量防洪堤坝和其他河道基础设施,强化了防汛抗洪措施,并开展了一系列疏浚河道的项目。正因为有了上述努力,目前长江中下游、黄河下游以及洞庭湖等地区的洪涝风险已经显著降低, 取得了不俗的成就。 但与此同时,中国多个主要城市近年来都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洪涝灾害。2012年7月北京的一场倾盆暴雨导致37人死亡,大约6万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,暴雨造成的财产损失超过100亿元人民币。2013年10月,台风菲特导致位于中国东部的宁波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。狂风卷携着暴雨倾泻而下,24小时之内降水量高达460毫米,250万人生活受到了影响,造成经济损失超过334亿元人民币。今年五月,中国南部城市深圳遭遇暴雨袭击,2000多辆汽车被毁,香港与广州之间的铁路干线被淹,造成经济损失高达800多亿元人民币。 中国政府应该对城市中心地表洪涝问题做出强有力的回应。中国的许多城市都迫切需要改善城市排水整体规划,例如提高在暴雨情况下 众多城市极为脆弱的排水能力。 不过排水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需要时间 ——以及资金——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。因此,我们建议政府同时采用“硬性”和“软性”洪涝灾害管理措施,更有效地保护中国大城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。 软性措施包括洪涝高风险地区识别、洪涝风险预警体系、洪涝应急预案以及限制洪涝灾害多发地区新地产开发项目等。它们比硬性措施成本低,通过鼓励市民参与进而改善与公众的沟通,经证明这能够有效降低洪涝灾害风险。软...